首先明确几个概念:Runtime,运行时环境。所谓 runtime 就是能够运行我们写的代码的代码。说来很绕,理解起来很简单——我们写的代码是要运行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,这个环境负责具体执行代码所表示的指令,也就是说代码最终能有什么样的能力、能实现什么样的效果,不取决于怎么写,而取决于 runtime 怎么理解和执行。比如,你用 console.log('Hello World'); 想在控制台里输出「Hello World」,如果 runtime 就是要把「Hello World」转换成「Vote for Trump」你也没有任何办法。HTML,特指符合 W3C HTML Specification 的标记语言,包括 4.01、5、5.1 等等众多版本。并不是用「< 」和「>」符号包起来的就都叫 HTML,比如 <吃饭></吃饭>。CSS,特指符合 W3C Cascading Style Sheets Specification 的样式描述语言,包括 Level 1、2、3、4 等众多版本。网页技术、web 技术——随便怎么叫,特指用 JavaScript、HTML、CSS 几种技术构建应用,最终运行在「浏览器」这个特定 runtime 中的技术。浏览器(中的 JavaScript 引擎)和 Node.js(中的 JavaScript 引擎) 都只是 runtime 的一种——它们决定了我们的 JavaScript 代码能做什么,有什么样的能力供我们使用。window.alert('Hello World') 就只有浏览器能理解,同样 require('fs').readFile('/'); 也只有 Node.js 能明白是什么意思。微信小程序是众多实现了 JavaScript(MAYA、3DS MAX、Nginx 以及某些游戏引擎也有) runtime 的环境中的一种。浏览器作为一个 runtime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有 UI 绘制和用户交互行为的捕获能力——(曾经)只有浏览器能识别用 HTML 和 CSS 描述的 UI 结构和样式,并捕获用户的输入传递给 JavaScript 进行相应的处理。小程序也有 UI 绘制和用户交互行为的捕获能力,但严格来讲,它并不能识别 HTML 和 CSS,对应的,它使用 WXML 和 WXSS 两种标准来解释标记语言和样式描述,而标准由微信小程序自己制定。HTML 和 WXML 有交集、CSS 和 WXSS 有交集,但他们是不同的。Runtime 能理解我们写的标记语言、样式描述和业务代码了,接下来需要去执行它们。而问题里提到的当年 Facebook 的客户端,使用的是 Hybrid 解决方案——就是在平台原生应用的外壳里嵌入一个 webview,它能提供基于 HTML、CSS 和 JavaScript 这些技术构建的应用所需的 runtime,因为它其实就是一个阉割的浏览器,不提供前进后退按钮、书签管理等等,只提供运行环境和绘制 UI 的能力。Hybrid 解决方案继承了所有 web 技术的优点——跨平台、易维护、易部署和开发成本低等,同时也继承了所有缺点,而其中最为人诟病的缺点就是——安装包体积大(由于兼容性问题,很多应用不想使用用户设备自带的浏览器环境,而选择打包一个浏览器核心在自己安装包里),以及 UI 绘制效率低。严格来讲,所有最终放弃 Hybrid 解决方案的公司,都不是由于过分相信 HTML 5 和 JavaScript,而是对移动设备上的浏览器的核心部分(webview)的性能,特别是 UI 绘制性能,过分乐观了。时间推移到 2015 年前后,开始出现了以 ReactNative 和 Weex 等技术方案为代表的新型技术解决方案,而小程序单纯从技术实现角度来讲,同这些技术方案差异不大——提供 JavaScript 的 runtime,用某种同 HTML 相似的结构化标签语言来描述 UI 结构,用某种类似 CSS 的语言来描述 UI 样式,然后将这些代码直接绘制为原生 UI。这个过程中已经没有 webview 什么事情了,所以微信小程序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web 技术,他们只是使用一样或类似的语言而已(总不能说在 MAYA 里写 JavaScript 脚本也叫 web 开发吧?)。客户端开发的核心是通过 runtime 来调度和控制 runtime 之下的平台能力,浏览器这个 runtime 下面的平台是操作系统(Windows、macOS、iOS、Android、*nix 等),而小程序这个 runtime 下面的平台是微信,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。再说下载。以前,网页的所有内容必须要先下载再执行,而近些年浏览器提供了离线缓存的相关功能,让网页应用的非数据部分可以离线使用,但这样会把问题复杂度直接拉成指数级提升——以前默认所有东西都要连网才能使用,现在要区分哪些可以连、哪些必须连、连上怎么处理、连不上怎么处理、要缓存的话缓存策略怎么设置,产品和技术上面临的问题都太多,收益也未必有多大,如果离线使用是刚需还不如索性直接做 app,所以浏览器内的离线应用发展一直不温不火,但如果你真心想做,还是可以实现首次下载后再次使用速度得到质的提升的。所以问题描述的慢,下载慢并不是症结,UI 绘制慢、交互响应慢(得益于 JavaScript 引擎本身的性能提升,连 JavaScript 执行都不是瓶颈了,但占用 UI 线程导致整体卡顿是另外一个话题)才是根本问题,而这是浏览器本身的实现原理导致的。小程序也需要在首次加载的时候把应用相关的代码(当然资源大小可能有差异)下载下来,这同网页没区别,而性能的提升体现在后面同 UI 相关的效率上,从这个角度讲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,ReactNative、Weex 都是类似的原理和诉求。所以需不需要下载,并不是两种技术之间相比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。小程序的价值不是在技术上,而是在能否通过它来 leverage 整个微信生态及附属其上的相关资源。这就要涉及到小程序作为 runtime 到底给接入商提供什么样的能力、多大程度的把微信生态的资源暴露给开发者、入口位置、限制上等等,这就取决于微信自己的生态策略了。浏览器作为开放标准的中立技术,厂商对生态的控制其实非常有限,因为大家不希望互联网的入口被某一家商业公司所完全掌控,这是为什么当年微软选择在操作系统捆绑 IE,也是为什么会被起诉垄断。作为开发者,(大多数情况下)不需要考虑用户用什么浏览器,因为各品牌的浏览器(通常情况下)遵循同样的标准。过去十几年不停有公司想基于浏览器做封闭的生态和标准,比较成功的也就只有 UC 一家了,但是大家可以问下作为 web 开发者对 UC 浏览器的平价是如何的 =。=...强化微信的「入口」能力才是小程序的野心。入口就是个门,既然是门就是双向的——作为用户,从什么途径获取到我需要的信息/服务(从哪扇门进去?)?作为内容/服务提供商,从什么途径能够接触到我的目标和潜在用户(在哪扇门后等候或者直接出去?)?目前从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,微信描绘的图景对于用户确实还是很美好的,装了微信,扫下二维码就可以方便的交水电费;而对于服务商,现在还看不到太多的好处,没有高曝光的入口,不能推送等等,直接限制了服务商 touch 用户的能力,但如果你天然是个自带流量的大 V 服务商,小程序能提高现有流量在某些场景(现在看线下可能是主要)的转化率,则是能马上实现的,但想从微信的生态拿流量可能就没那么简单,微信成貔貅把大 V 流量都转化成自己的倒是很有可能。有微信全球 7 亿月活的用户(2015 年底数据)资源,至于是不是基于所谓的 web 技术来实现,who cares?=========补充一下关于小程序最终使用 webview 渲染的事情。目前的小程序最终还是使用 webview 渲染,这是之前表述不严谨的地方。而我所说的 runtime 差异,是指开发者的运行环境依赖于什么。小程序的环境,就是开发者所能接触到的最底层环境,开发者只依赖小程序给大家提供的环境。而这个环境再下层如何处理,并不受开发者控制,也没有任何办法 access,这意味小程序的开发并不依赖 webview,开发的目标平台也不是 webview。这样实现的原因,可能有很多,比如综合考量研发成本和收益、最大化利用现有技术等等。而可能性同样很多,比如他可以随时把渲染换成原生 UI,而不需要现有的接入商做任何调整。无论开发体验多像浏览器,它都不是浏览器,即使它现在最终使用 webview 来渲染,开发者同这个 webview 中间还是有个中间件的,就像你不能说我在一个跑在 Windows 上的浏览器里做 web 开发就是在做 Windows 开发一样。它是微信自己规定的一个新环境,只能同微信允许访问的资源互动。二十几年 web 开发所积累的经验,能复用到其中的除了语言层面之外,并不多,当然目前它的复杂度也不高。只要它定义好的 API、标准不变,作为 runtime 如何理解、执行就同开发者无关,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控制。WXML 转成 HTML 再给 webview 渲染,这是 runtime 的行为,对开发者是透明的。某个版本如果把 WXML 直接绘制成原生 UI 了,他不说用户和开发者可能都是无法感知的事情。